CATCH 137《幻愛》在傷痛之中,如何能相信一切是最好的安排?

一、幻愛

電影《幻愛》中,講述一位情愛妄想症(思覺失調的一種)的病人阿樂,與一位正修讀臨床心理學的學生葉嵐的故事。

故事開展於阿樂遇見一位精神病發的人,此時,葉嵐路見不平,主動上前幫助她,阿樂亦因此對葉嵐留下深刻印象,甚至出現了另外一個與葉嵐一模一樣的幻想人物——欣欣。在阿樂的幻想中,欣欣與阿樂是情侶關係,她們渡過一段平靜而滿足的時間,但阿樂後來卻意外發現欣欣是幻想的產物。後來,在一間精神復康中心中,阿樂重遇葉嵐,葉嵐成爲阿樂的輔導員,與此同時,他們逐漸互生情愫,但阿樂卻意外發現表面娟好的葉嵐,實際生活中卻為了利益與不同男士有糾纏不清的性關係。阿樂卻沒有放棄葉嵐,更坦然接受她的過去、經歷,他們亦成爲形影不離的情侶。但事實上,輔導員不能與求助者有感情關係。後來,他們的關係被揭露,葉嵐卻甘願放棄自己的學位,爲要與阿樂一起。

從小到大,葉嵐很努力爭取他人的愛。在小時候,她因做錯事情,被母親脫去衣服,在走廊罰站,甚至被威脅:「如果媽媽都唔愛你的話,就無人愛你架啦。」到長大後,在兜兜轉轉之間她修讀心理學,亦因此化解了一部分與母親之間的恩怨情仇。即使她於男女關係中掙扎,但不難看出她渴望一份歸屬感覺。在與阿樂的關係之中,她渴望著親密,想被看到心內的脆弱。但真的有機會能與阿樂更親近,讓他更明白自己的時候,她卻退縮。她害怕倘若被人看見、被人明白,會換來不安和羞恥。她塑造自己為一位成功的女性:修讀心理學,順利畢業將會成為一位臨床心理學家,前途一片光明;但在所愛的人面前,她必須脫下風光的外表,要首先承認自己生命中的傷痕和痛楚,才能與對方有更深的聯繫。

在其中一個電影場景中,葉嵐向阿樂大叫:「⋯⋯我就係咁賤格,我以為我可以同我媽咪唔同,但我做唔到。原來唔得㗎⋯⋯」她曾努力擺脫這些從原生家庭中帶來的影響,但卻嘗試不果。她定性自己為下流的女孩:為了自己的好處什麼事都可以做。這段吶喊側面反映了葉嵐對自己的厭惡,她認爲自己無法擺脫母親的影響,是因為自己本性下流,以致於自己成為不可愛的人、亦不能從他人生命中獲得愛、理解和明白。她明明渴望著他人的愛,卻把阿樂推走。但阿樂沒有放棄她,而是等她,望她回心轉意,告訴她不論如何,她都會被接納。

原來,把自己推離愛的人不是誰,而是自己。我們都帶著一些傷痕、經歷、痛楚成長,沒有勇氣面對自己最赤裸、最受傷的一面。這些傷痕,成爲了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

聖經中亦有一個人物,把自己、把愛、把恩典推開。

二、被鬼附的人

在格拉森中,有一個被鬼附的人,他似乎被放棄,被獨自囚禁在墓地中,與墳墓作伴。儘管他經常掙斷鎖鏈,但卻沒有人能制伏他。他經常用斧頭砍自己,又大聲呼喊。我們從經文中感受到他心中的苦毒、孤獨感。別人亦視他為危險的威脅,所以把他鎖起。他與其他人的關係十分疏離,亦看似沒有方法能離開這種處境。

突然,他從遠處看見及迎接耶穌。這個人知道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但他卻問耶穌與他有什麼關係。這裡的意思可能有兩個,第一是當其他人無理侵犯他人的時候,受委屈的一方可以說「你我互不相干」,意思即是你我之間無仇無怨,為什麼這樣對待我;另外的意思是,當甲方邀請乙方參與一件乙方無關的事情,乙方可以說:「這是你的事情,與我無關」。第一個意思是暗示敵意、第二個意思是不願介入。這個被鬼附的人,可能的意思是:「不要管我吧!就由我自己一個吧!」

看到這裡,我們都會疑惑為什麼他要迎接耶穌、但又叫耶穌不要管他。經文沒有直接交代原因,只是交代耶穌曾要污靈出來,離開這個被鬼的人。原來,他並不是第一次遇見耶穌。這個人應該曾獲自由、被釋放,但又被污靈纏上。

雖然他說不要管他,但耶穌卻沒有停止對話。他主動詢問他的身分和名字,從而得知三件事:第一,污靈叫兵團,而且數量很多;第二,這些污靈不想離開這個地方;第三,他們想附在豬群中。最後,耶穌准許他們進到豬群中,而豬群衝下山崖淹死了。

面對著希望,我們偶爾就像那個被污靈附著的人,我們會疑惑、不信,寧願把自己收起來,也不願被上帝或其他人接近,因為揭露自己的軟弱是痛苦的、亦充滿未知之數。我們曾被醫治,但我們又再次跌入深淵之中。但事實上,被鬼附的人亦無力處理自己的問題,只能獨自在墳塋中大喊、用斧頭砍傷自己。

儘管這個被鬼附的人,被其他格拉森人放棄、流放,耶穌卻沒有流露嫌棄的態度。耶穌主動認識他的名字,透過對話了解這個人和這些污靈。

三、身份與自我價值

葉嵐跟這個被污靈附著的人一樣,她面對著來自原生家庭的痛楚:母親的不接納、嫌棄,因而渴望在男女關係中得到滿足。但當她遇見阿樂並得到接納之際,她跟被污靈附著的人作出相同的反應:拒絕,她認為阿樂會嫌棄她、放棄她。

我們都背著歷史中的傷痕,面對著醫治、愛,我們的態度是不確定的、猶豫的。

如果在這裏就以「來,我們一起更勇敢地擁抱愛」去總結,便來得太輕薄。不如,我們重新思想耶穌和這人的互動:

當耶穌遇見被鬼附的人,耶穌主動詢問這個人的身份。回答的人不是被鬼附的人,而是附在他生命中的鬼。當人被鬼附,除了話語權不在自己之外,更可怕是,連自己的身份都失卻、被遺忘了。

四、我躲藏 祢追尋 讓愛找到出口

當面對傷痕的時候,我們都會被困在過往受傷的身份,如葉嵐一樣,她是一個被母親嫌棄的女兒、是個「賤格」的人;又如被鬼附的人,生命被鬼所充滿、佔據,他連回答的權利也沒有,自我的身份、價值也失卻了。

在這個時代中,我們充滿著很多衡量人的制度,如考試、師長或朋輩的比較,當我們未能滿足這些系統的期望,我們很容易被冠以「不被認同、認可」、「被遺棄、被嫌棄」之名。最可怕的是,我們不自覺也認同了這些身份,自感害怕、不配愛。就算想碰觸愛,但伸出指尖時卻帶著許多遲疑或懷疑。

但上帝來,卻要賜人新的身份。我們與上帝之間,不再只是害怕與刑罰的關係,我們是上帝所愛的兒女,如經文中耶穌選擇犧牲二千隻豬,為要拯救那位被放棄、被鬼附的人;如耶穌亦選擇犧牲自己,為要拯救失喪的人,令我們不再活在黑暗中,可以活出一個豐盛的生命——與上帝、自己、其他人重修舊好的生命。

在我們的生命中,或充滿許多痛楚、傷害,並把這些傷害内化,不知道自己的價值。這些傷痕甚至已遮蓋我們的雙眼,令我們感受不到上帝的同在,看不到上帝的愛。但上帝卻親自告訴我們,我們如葡萄樹與枝子和他緊密地連在一起,都是他寶貴的兒女。

或許,緊緊擁抱我們天父兒女的身份,就能令我們有勇氣面對生命中的傷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