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CH 138 《不用被動句的手語群體》
語言塑造文化? 或,反過來說也可以。
在手語之中,沒有被動句——沒有「你被我深深的愛着」,只有「我深愛你」,說時雙眼含情脈脈、口鼻縮成一團以表達肉緊⋯⋯ 情感都放在面上,直接坦蕩,對人的感情也不怎麼隱藏。所以我認識的聾人,也大多是直率坦蕩、不隱藏。鍾意你就鍾意你,唔鍾意你唔會扮鍾意你,有要求就有要求,無需要就係無需要。
聾人的日常生活中,睇醫生book SI (SI=Sign Language Interpreter 手語傳譯員)、睇展覽book SI ,同仔女返學見家長、探親戚拜年⋯⋯ 都book SI。聾人提出需要,揾傳譯,是生活日常,亦都覺得這樣很自然。(當然有聾人會覺麻煩、不好意思)
反觀能聽能講的我們,在高舉獨立、自主自足的現代社會裡,「倚靠人」是罪、「要靠人」也甚樣衰。但想起來,誰初來到這個世界,不是依靠他人的餵哺和保護?冇人湊、死得啦~ 連耶穌,也曾是無助、脆弱的嬰孩,如果阿媽馬利亞/阿爸約瑟抱唔穩、跌咗落地~都死得。(雖然神可能派天使接返住佢)就連「語言獲得」,即「語言」這用來思考和表達的工具,其實都是靠賴身邊人願意「對話」所給予,真係無嘢可自恃。沒有別人的幫助,我們根本無法成為今日的我們。
了解自己的需要、表達需要,找尋滿足需要的方法⋯⋯ 講起嚟好似有咩,但要講出「需要」、表示要人幫,有時又甚難,因為這代表承認自己的不足。
而在手語傳譯這事上,也是一個誠實和接納自己不足的訓練——是「識譯」還是「唔識譯」,自己知幾多、能誠實面對幾多?傳譯過程中,聾人朋友好多時見你盡力,就算你有很多「唔識譯」或者用嘅手語「唔適切/唔啱」,都會「就返你」盡力估,然後提水做返一個「啱用」的手語,「餵」返你新嘅SI知識。
但在SI與聾人同行時,都要留意自己「會唔會做埋人哋嗰份、幫人決定埋?」。特別有聖母傾向,成日覺得自己要幫到嗰啲。聾人,很多時只是聽不到,但不是什麼都不知或無法作出抉擇(當然亦有聾人受語言發展遲緩或資訊未夠通達,以致影響認知及判斷力);盡力翻譯解說過後,讓對方選擇就是了。
說到底,不同的身體狀況,就有不同的生活形態,令你又觀照下自己⋯⋯但,聾人真的是上面說的這樣嗎?有機會,不如自己去認識一下。
註:「聾人」是筆者所接觸的不同能力群體之文化身份認同;也有其他狀況不同的人和群體,會比較認同其他如「弱聽人士」、「聽障人士」等身份。
因為筆者寫作時想著的是他身處的聾人群體,他們不認為「聾」是一個負面/含眨意的稱呼,所以本文並沒有兼顧其他說法。但在個人交往相處時,可先問對方的想法,就如新朋友初相識,也會彼此介紹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