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CH 139 《少年財主的暴走日記》

在聖經中有這樣一個少年,他既chur底,又渴望自由;既愛主,又充滿掙扎;既積極,又不堪壓力,他,是馬可福音10章17-27節中的少年財主。大眾對少年財主的印象不外乎就是「選擇財產而放棄耶穌」的小屁孩,然而在這「失敗」的敘事以外,還有其他可能嗎?這次,我希望帶你進入少年財主的另類故事——少年財主的暴走日記。

讓我們先立體地認識這位少年。

  1. 他很有錢,不然耶穌不會叫他變賣所有,而且耶穌形容他為「財主」、「有錢財的人」;
  2. 他有一定地位,因為路加福音描述他是一名官員。
  3. 他從小就遵守誡命,而且還追問永生的秘訣,由此可推斷他從小信耶穌,且十分虔誠。

看到這裏,或許你不禁質疑:一個人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怎可能又有錢又信耶穌?他必定是個虛有其表的Sunday Christian吧!事實剛好相反,在那個年代的社會,有錢是敬虔的表徵,正因為他敬虔,所以神才祝福他的財富,正如亞伯拉罕、約伯等人都是類似例子。因此,他甚至可説是在屬靈上贏在起跑線。少年財主作為一名青年人,正處於尋索人生的階段。他的生命猶如一張白紙般,受著社會和家庭的主流論述影響。當他年紀輕輕便擁有高社經地位,而社會又告訴他有錢是虔誠的象徵,這兩項條件就塑造了他作為「虔誠信徒」的身分認同,亦促使他透過從小遵守誡命,甚至慕名向耶穌討教永生真諦,來延續和深化這敘事身分。

從少年財主身上,你看到自己嗎?你一出生,便受不同聲音影響著。父母怎樣與嬰孩時期的你相處,他們的聲音便成了你對自己的聲音;中小學的每次考試怎樣評斷著你的能力,制度對你的評價也成了你對自己價值的評價。就這樣,不同聲音建構著你的身分認同,促使你順著這些身分努力,例如努力當個聽話的乖孩子、努力讀書考試。但不知怎的,即便你很努力,但仍感到不快樂,仍覺得自己不夠好。可社會卻説:「保持積極,力爭上游就對了。負面情緒?不理它,它慢慢就會消失,無須將它宣之於口。」漸漸,你努力地遵守了社會的「一切誡命」,並成為了一個習慣把負面情緒抑壓心中的人。或許,努力和壓抑能暫時幫助你繼續你的日常,但心理學家佛沙(Diana Fosha)卻指出,長期和過度運用防衛機制抑壓核心情緒(如:恐懼、憤怒、哀傷、喜樂、興奮、厭惡、性快感等)會導致抑鬱和焦慮等情緒困擾狀況,以及與真我的隔絕 (disconnection with authentic self)。這一方面是因為情緒是生命力的源頭,壓抑他就壓抑了生命力;一方面又是因為當身分依附於努力上,便容易迷失自我。這時你發現,前路並沒有因努力而變得清晰,但你卻因努力而變得壓力山大。這就是耶穌應許的道路和生命嗎?你不禁問:「我當做什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17)

面對這個積極討教的少年,耶穌説:「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21) 什麼?少年財主都已經如此努力了,為何耶穌還要進一步挑戰他?太harsh了吧!對此,我們可以留意經文的一些對比。第一,「良善的夫子」對比「再沒有良善的」。作為一個「屬靈精英」,他習慣了以「良善」來換取永生,所以他問要「做」什麼才有永生。在他眼中,耶穌是位良善的屬靈榜樣,很值得仰慕,因此他向耶穌討教,希望學效。但偏偏耶穌告訴他「再沒有良善的」,言下之意就是説:永生不是努力做回來的,若要永生,便先要放下對良善的執著。第二,「一切」、「很多」和「一件」。少年財主的身分認同是靠遵守「一切」誡命和擁有「很多」產業建構而成的,但偏偏耶穌説他還缺少「一件」,即放棄他的財產,和背後的屬靈身分。神學家巴特(karl Barth)説:「順服是從我們賴以為生的東西中得到內在釋放,是所有綑綁的鬆脫。」耶穌要他進一步捨己,表面上是要他更努力和虔誠一點,然而事實恰恰相反,耶穌是要他捨棄掉對努力和虔誠的執著,讓他從努力和虔誠的綑綁中得自由!當然,這過程並不容易,因為對長期將身分建基與努力和虔誠上的少年財主,這是在撼動他生命的基礎。要重新連結永生,似乎憂愁是必經階段。

今日,當你習慣努力和壓抑,並因此感迷失和痛苦時,耶穌亦邀請你放下這些你一直賴以為生的防衛機制,來跟從他。在過程中,你必然會經歷憂愁,一方面因為耶穌的呼召令你首次看見你那塊由努力堆砌而成的厚圍牆,以及裡面的傷口,你看見自身破碎有如一個深淵,令你畏懼;另一方面則因為放棄生命一直依賴的機制會帶來威脅,讓你感到危險。然而,這憂愁亦是醫治的關鍵。古倫神父認為:在一切情緒風暴與創傷的下方,有一個完整的寂靜空間,是上主居住在內心的地方。這空間之所以完整,因為社會和家庭的創傷無法進入其內,它就成了一個立足點,讓你安穩地面對神所揭示給你的傷口。而正是因為憂愁,正是因為你一直賴以為生的舊我都徹底被神拆毀,迫使你跌入更寬闊的心靈空間,找到在基督裡的新我。我們所受的傷痛,無法靠我們的雙手處理,因此邀請你放開一直緊抓的,將這根傷人傷己的刺交到神手中,讓他施行醫治之工,這也是為何耶穌説「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27)

最後,少年財主「走了」。通常我們都認為他是抵受不住放棄財產的憂愁,所以衡量過後,選擇了離開,放棄了跟從神。這是因為我們解讀他的行為為一種理性選擇。然而,若按上文的解讀,這個「走」並非理性選擇,而是受到衝擊後,情緒大範圍波動,出現狂暴,反常,失控的行為——是謂「暴走」。事實上,腦神經科學指出,當人放棄舊有防衛機制,神經系統會探測到威脅,因而反應過度,而這些全都在潛意識層面發生,當事人難以控制。若是這樣,這個「走」並非放棄之意,乃是勇敢之舉。

暴走就是明知面對痛苦時,仍以承擔與勇氣迎戰,即使生命落入凌亂狀態,也會接納當刻的自己,然後休息過後再前進。這,不是放棄,不是失敗,不然他貴為「屬靈精英」又何須向耶穌求問永生?這,是對生命的渴求和積極,正是這份渴求,令他進入憂愁,同時進入醫治。你害怕暴走嗎?請不要怕,因為暴走不是失敗,而是勇氣。若你今天已習慣硬吞壓力,壓抑情緒,鼓勵你嘗試向神和信任的人敞開心扉,感受和接納自己的感受,嘗試讓眼淚自然流下;若你今天正面臨情緒困擾,鼓勵你尋求專業輔導協助,檢視創傷,發現真我。耶穌説:「心靈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太5:3)。當你心靈受壓時,請不要放棄追尋永生,因為當你一步一步降伏、被神帶領,你終會達致以平靜、好奇、連結、憐憫、自信、勇敢、清晰等特徵見稱的真我開心狀態(open-hearted state of the authentic self)。而在這個朝聖的過程中,「耶穌看著你,就愛你」(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