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ch 143 《「興趣行先」真係work?》

Timothy

若你是在香港讀書,想必會在課堂上做過生涯規劃評估。評估預設了每個人都有其内在傾向,而違背這傾向的職涯會剝奪快樂,因此大多年輕人和開明的家長都會說:「興趣行先,唔係會讀 /做得好辛苦。」

然而,作為基督徒的我會問:興趣是否探索職涯的唯一原則?召命的角色又在哪裡?同時,作為中學生的你或許又會問:當現實考量逐漸浮現(如:理科似乎較有前途、文科似乎賺不了錢、溫習DSE比發展其他興趣更實際…..),我又應否繼續按興趣走前路?

這正是耶穌在馬太福音六章的描述:「一個人不能侍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侍奉主,又侍奉瑪門。」(24節)不能侍奉兩個主,並非因爲神不允許,而是自然律不允許;并非因為瑪門本身邪惡,而是若主是指生命的重心,那麽其位置就必然有排他性。上主和瑪門不能得兼,不是指基督徒不能有錢,而是指真正跟隨上主的人沒空間拜瑪門為偶像,拜瑪門為偶像的人也不可能是真正跟隨上主。

若果將這排他關係類比到興趣與現實,又若果我們把興趣視為來自上主的熱情,那麽來自現實的拉力便意味了偶像崇拜之嫌。誠然,筆者並非要指摘一衆追夢者(包括我自己)在夢想與現實拉扯下的掙扎,但當我們認清所謂「現實考量的掙扎」背後的偶像 ——過分的資本主義,或許就不會感覺被冒犯。

在第30期的Breakazine!《設計生活:學大自然過好生活》中,編輯們指出我們都過著被時間壓縮、土地商品化和拼命纍積資本等扭曲因素所設計的生活,因而陷入生活被外判的惡性循環。這令人意識到,原來所謂現實考量的掙扎並不是必然的,而是異化的後果。加密貨幣的出現正提醒我們:並非興趣本身不值錢,只是現今主流貨幣盛載不起我們尊貴的興趣。當然,現實考量的掙扎仍真實,意識到資本主義的偶像也沒有帶來盼望,但將問題從我們身上外化了,看清真相了,才能進一步尋找出路。現在讓我們來看看耶穌所提供的出路。

“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你們的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或為你們的身體憂慮穿甚麼。生命不勝於飲食嗎?身體不勝於衣裳嗎?” 首先,耶穌開宗明義説明不要為現實考量憂慮,並提出第一個原因:生命勝過飲食,身體勝過衣裳,這不但是因爲生命和身體比飲食和衣裳更寶貴,更是因爲飲食本是爲了維生、衣裳本是爲了裝身,因此若因擔憂後者而影響對前者的追求,乃本末倒置。

接著,耶穌透過飛鳥和花草勾畫出一幅大自然的圖畫。他指出飛鳥和花草沒有生產也能被上主的供應養活。這不是指飛鳥和花草好吃懶做,因爲鳥和植物本來就不會生產;這是指飛鳥和花草只需單單做回被造的所是,即鳥在飛、花草長得燦爛美麗,便被養活了,因爲受造世界本來就是一個在上主眷佑下共生的生態系統,只要受造物回歸本位,自然得到供應。若將此類比到一衆追夢者的處境,或許就是指:當人認知自己也是受造世界的生態系統中的一員,做回上主所創造的自己,走在召命中,他也會得到眷佑和供應,因爲在這天父世界中,上主知道你所需用的一切東西(32節)。這正是「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的意思。

當然,拒絕將資本主義偶像化,堅持選擇夢想,並不代表不會憂慮。查實,許多勇敢選擇夢想的人也要承受憂慮,這也是「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34節)所描繪的現實。所以,我們要「一天的難處一天當」(34節),這個「當」卻不是挨打,而是如蘇恩佩前輩所言:「勇敢地正視現實、忠實地生活、忠耿地作著平凡的事、堅毅地負起責任,為著超越自己的目標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