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ch 145 《軟餐:不止是「吃下去」,還有「看得見」》
齋華
近來,有連鎖快餐店推出軟餐,專門為有吞嚥困難的食客而設計,讓他們縱使吞嚥能力退化,仍能有尊嚴地進食、享受到食物的味道。
然而,「軟餐」一詞似乎陌生,到底甚麼是軟餐?
首先,香港醫院提供的膳食大致分為「正餐」及「特餐」:「正餐」是指選用一般食材的飯餐;「特餐」就是指食材有經額外挑選、烹調處理,以迎合部分病人不同的吞嚥能力、營養需要。而軟餐就是其中一樣「特餐」,其他的「特餐」亦包括「碎餐」(所有食物都會被切成細碎狀)、「糊餐」(所有食物都會經攪拌機攪打成糊狀)。
驟眼看來,醫院的膳食似乎都已經能滿足病人的需要,那麼連鎖快餐店推出軟餐的意義又何在呢?這不是只是一個單純為了營利的商業決定嗎?
我過往幾年的工作、實習中,其實不難發現醫院中,有不少病人的飯餐都是特餐——碎餐、軟餐或是糊餐,尤其是一些年長病人、曾經中風的病人,他們的吞嚥能力都退化,所以都只可以進食這些經特別處理的飯餐。在碎餐、軟餐中,食材有時尚可分辨;但「糊餐」的食物都已被攪拌成糊狀,儘管飯餐會附隨一張小紙條,但連我也分辨不出飯盒上的食物。有時候看見病人每日都在吃同一樣的飯糊、菜糊、肉糊,我也不敢想像要把這些「糊」吞下去的心情。
對病人而言,這不僅僅是「視覺上」的差異——試想像每天三餐,每一餐都吞嚥下這些已經被攪拌成糊狀的食物,只能大概用顏色猜測是蔬菜、肉類、米飯。日復日、年復年,這樣的生活是我們期望的生活質素嗎?更甚者,對於病人只能夠進食糊餐而言,他們還能夠食得有尊嚴?
另一方面,對於病人的家人,病人的病情轉變已經足已令他們憂心,但是看見病人餐後,為了讓病人的膳食更有營養和更好的食慾,他們會花費不少時間準備適合的飯餐。然而,單單成為照顧者本身已是相當吃力的,要再額外花時間烹調特別膳食,無疑對他們來說是雪上加霜,令他們身心更加疲倦。醫院為病人提供膳食、飯餐時,他們所看重的,相信必然是病人最基本的營養需要,但也許他們看漏了病人所需要的,不止是身體上的營養,還有心理上作為人的尊嚴,和享受食物的權利。
雖然醫院的飯餐並不理想,用餐時實在難以「享受」食物;但是無論如何,從最基本的層面來看,醫院膳食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因為這些飯餐起碼提供了讓病人維持生命所需的。但在廿一世紀的香港,相信我們的眼光都不只再是滿足於「維持生命基本需要」,而是期望每個人都能夠被好好地尊重、對待。連鎖快餐店推出的軟餐就能彌補這個缺口——「軟餐:咖喱雞飯」、「軟餐:焗豬扒飯」——一方面能夠讓病人重新享受食物的味道,透過進食這些「日常食物」重拾作為人的尊嚴,另一方面亦能為親友家屬或多或少減輕作為照顧者的壓力。快餐店「看見」廿一世紀之下,我們對於患病的人,也會期望他們能被尊重、身心都被好好地照料。
在基督信仰內,尤其是這幾年的社會變遷之下,我們總聽說過要「關顧社會」、回應社會上不同群體的需要。但是在回應社會之先,原來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先要「看見」群體的需要:看得見每一個群體的真正需要,才能夠真真正正地回應他們。
在約翰福音第四章,耶穌在一口井旁與一名撒馬利亞婦人相遇。交談之間,婦人向耶穌說:「先生,請把這水賜給我,使我不渴,也不用來這裏打水。」雖然婦人當時所求的,是從水井裏打上來的水;但是耶穌卻看透了她心底裏的缺欠、她生命中真實確切需要的甚麼。
一位撒瑪利亞婦人,在烈日當空的正午千里迢迢到雅各井打水,耶穌看得見她與其他人的相處並不融洽,刻意避開其他人;耶穌嘗試向婦人交談時,他並沒有直接用上帝的說話「教訓」婦人,反而用「水」引起婦人的關注,因為他看得見婦人眼中,只有古井下的水源;耶穌主動向婦人取水時,婦人卻刻意提起耶穌作為「猶太男性」卻向猶太人所鄙視的「撒瑪利亞」「婦人」取水,耶穌看得見她將目光轉移到二人在種族、性別差異;耶穌主動提起婦人的丈夫,因為他看見婦人的生命中有着許多不恰當的關係——心底沒有被滿足的需要;耶穌沒有滔滔不絕說出上帝的道,沒有大行神蹟令婦人瞬間「降服」,因為他看得見了她的需要——她所需要的,不單單是「從上而下」的拯救,也許她需要的,是能夠被接納、被尊重她作為「人」。
那位撒瑪利亞婦人最後的去向,我們也許沒辦法知道。但至少與耶穌交談之後,她由不願與人接觸、逃避他者;變成主動走入人群,向其他人宣講耶穌「他把我所做過的一切都說了出來」,為耶穌作見證。在這幾句交談中,也許她感受到自己被接納;也許聖靈的感動讓她與自己復和;也許耶穌的說話讓她鼓起了勇氣⋯⋯縱然我們不能肯定她內心的改變,但是耶穌看見了她生命中的每一個需要,這是我們都能夠學習的。
有連鎖快餐店看見病人的需要,讓他們在「生存」以外,仍然能享受到食物、有尊嚴地進食;耶穌基督接觸撒瑪利亞婦人時,亦看見她生命中的缺欠,按她生命所需要的回應給她。
踏入秋冬,臨近聖誕,教會、團契又是時候舉行「長青」社關活動,為身邊的群體「送暖」:送暖包。在天寒地凍的日子,暖包當然能為人們提供一點溫暖;但除了暖包,我們有看見到這些群體的真正需要嗎?記得有一年冬天探訪公園的無家者,與他們聊天時得知,因為不少人以為他們沒有足夠禦寒衣物,所以紛紛來贈棉被,最後反而棉被堆積過多,只有無奈丟棄。
也許今年的冬天,我們可以先走到這些群體身邊,就好像耶穌走到婦人身旁一樣,祈求上帝讓我們看見他們真正的需要,也許是被關心,也許是被接納,也許是一頓晚飯⋯⋯之後才以我們所擁有的作出恰當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