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福音.團契

「學生福音團契還需要存在嗎?」這是我每年都會問的問題。自新高中課程推行以來,中學團契無不萎縮,人數每況愈下;又或從效益角度來看,「中學團契」作為一種福音策略是「弊多於利」吧!這值得我們堅持嗎?

當一切與考試無關的,都會被邊緣化,課外活動如是、福音活動也如是。即使有心的老師和學生想盡辦法,嘗試用早會、午會、午膳時間、OLE……進行福音聚會,但為配合緊湊的校園生活,福音內容都被壓縮、簡化。

然而,經過這段日子,我發現原來「團契是否需要存在?」根本就是問錯問題!因為無論環境如何改變,福音都需要被傳揚、被見證。只要有跟從主的人,便有團契、便有福音!我們需要問的是,團契和福音是以一種怎樣的形式展現?我們可有察看聖靈在這新時代裡,在群體中的帶領和作為?

過去一年,我們見證著無論多艱難,學校中仍有人堅持真實的團契,或實體或虛擬,關鍵是彼此敞開生命、真誠交流——在疫症肆虐期間,有學校團契無間斷地進行網上小組查經、有教會透過網絡給年輕人進行了「道聽圖說」的「聆聽週會」,亦有中學生自發報名參加Mission Conference的《以西結書》查經小組……青年人仍渴望有深度、有真理的「真實團契」。在中學部暑期「DSE門訓」,我看到學生委身於弱勢社群的肢體身上,從中尋著信仰力量;又透過聆聽、查經及閱讀,疏理自身經驗及感受,經驗一種由使命帶動的團契生活。

從前,香港充斥發展至上、效益主導的文化,如今再加上不斷政治化、標籤化的校園環境,令人把自己和別人「非人化」,唯有「福音」、「團契」正要挽回這一切。真誠相交、以道為本的團契並沒有失落,求主幫助我們守護人性,以善勝惡,以誠實的心面對種種掙扎……在團契裏守住互信、尊重,彼此聆聽和寬容,拒絕把人簡化為政治符號,尤其可貴!學校團契,也就是在見證聖靈塑造群體——互為肢體、合一而多樣的基督身體。

最後,我想起兩年前聯校團契的學生籌委有感周圍瀰漫著沮喪失望,希望藉門徒在前往以馬忤斯的經歷(路廿四),把「盼望」這主題帶進校園;想不到兩年後的今天,「以馬忤斯」的經歷來得更真實。經歷了社會運動和疫症的衝擊,全城也像那兩位從耶路撒冷出走的門徒承受「創傷後壓力症」。唯有與主同席,經歷真實的「團契」,門徒眼睛才「明亮」,拒絕逃避現實,有力踏上使命之路,返回那個令人受苦也帶著榮耀的耶路撒冷。

對香港,發展成一個完全陌生的格局;團契,在今日的校園中,比從前任何一個時代都重要,我們沒有「有效」的校園福音策略,但我相信我們仍有真誠的同路人,同心守護校園中的「學生」「福音」「團契」。

原載於 《FES通訊》 47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