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ch Archive 【心靈系列-信仰】《人作為人在上帝面前的恢復 》

朋友,最近好嗎? 

表面的回應是:「很好」、「不錯」。但我們間中會自知不好,甚或說在香港的大氛圍下,難以言好。也許在這世代,坦誠地直視我們處境的不好,才令我們不輕易走上「妖道」,縱有千百攔阻,舉步維艱,仍有一絲力量,踏步或向後或向前。 

假設我們都需要一種恢復(restoration),即是指我們自身本來就不完整。高壓的生活讓我們連停下來反思的空間也沒有,以致我們漸漸失去作為一個整體的獨立性,在外界眾多的擠壓下,扭曲了人原本應該有的一面。 

人是誰呢?人應該在甚麼位置呢? 

當我們如此發問的時候,似乎是對現實未境之處,從心底有反響。我們嘗試去發問,嘗試去尋找另一種可能性。抑或是,對於未知之事,我們渴望有一個答案?但與此同時,我們拒絕簡化的答案,我們不願將所有問題約化,像只用一道鑰匙去開所有的門。我們拒絕這些取向,停在此處時,大可再進一步去問,可以恢復到哪個程度?發現自身不完整是一個起點而不是結尾,缺欠甚麼是一個提問而不單是眼前的現實。 

希臘人喜歡將人二元或三元化,即將人分為靈魂與肉體,或靈、魂、體。有系統神學家取其義,將人2.5元化。我們說恢復時,就不得不去審視問題出現在哪,是哪一部分,好對症下藥。是肉體有事,或是靈有事,還是魂有事?我覺得這有點兒分割太開,亦似乎回答不到一些問題。舉例來就,我的情緒因着人生際遇而有變化,我總不能歸因自身的「魂」出事,而不用照料肉體,這對嗎?老一輩的希伯來文化將人視為一個整體,人的生命、情感和思想是不能分割。雖然《詩篇》廿三篇3節說「他使我的靈魂甦醒」,但這是翻譯問題,譯作「他使我的生命甦醒」不是更貼切嗎? 

討論至此,人作為人應以整全的角度看待。或者說,上帝看待我們是整個人,整個獨立又整體的存在。但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文化下,我們的日常經驗使我們的生命被逼分割開。甚至有些領袖、牧者將問題規範了,好像有一本百科,所有事情皆可分類。以這種分類法是有助時間管理,但總覺有點不夠。 

人要活得整全一點,有可能嗎?有時候會想到「在神凡事都可能」,但這句有點「講咗等於無講」。理想離我們很遠,卻說成是可能的。理想與現實的鴻溝,就算是關禮傑也不容易跳過吧(#關禮傑 #跳)?但我們可以由衷地詰問上帝,既然祂是最高領導人,「喂,祢想點樣呀?」或許我們真實地感到上帝在生命裏有所缺席,將這疑惑說出來又何妨?記得少年時在一些困擾裏,有導師跟我說「主會供應的」、「主會醫治的」,是真實的嗎?我會說既是真,卻不夠「到肉」。要是我們向生命深處再鑽一鑽,又好像有更多的,或發現、或問題,甚或是傷痕。 

但說到底,要處理一下全人究竟是甚麼一回事。簡單地定義,也許就是心口如一地行動着,忠誠地去活得「似番個人」。這裏的詮釋空間很大,但人在上帝面前是如此赤裸,人作為人,我作為我,本應如何。放心,這不是放任而不負責任地去活,因為後著是上主為自己的名引導我們走義路(詩廿三3)。至於怎樣才算是「義」的路,容許我暫不解釋。有力再走已很好,怎去走這原是祂引領的路,責任就交給祂吧。拋下書包,「因信稱義」嘛,憑信心!(筆按:這是極不負責任的說法,只說一些似明不明的術語,壓根兒這一節就只有「義」卻未有提及「信」。) 

最後要問,怎樣才算得上是恢復呢?要恢復哪一面呢?也留點空間給自己與神對話一下吧。(筆按:再次不負責任地說,因為編輯大大說有字數限制,留白思考是一種既真實的體會,又滿足到編輯要求的方法,win win!)(編按:內容精簡都係一種恢復讀者同作者之間關係的做法,筆按太多讓字數超標不可取)但請記着上主是主動作事的主,若果有一刻發現自己需要停一停,也許我們會看到祂一直向我們招手。還好原來上主的看守、照料,聖經的文字上是present tense(現在式)也是future tense(將來式)的。而這現在和將來式,可能要求着我們帶一點點信心,嗯,有的有的。一點一點地累積,系統正在恢復中。 


後感:寫畢,有種感覺自己在寫《鋼之鍊金術師》,但其實不然。然而,睇到第4集腦袋應該已經會爆炸。Between(編按:即By the way,潮文哩啲野⋯⋯),如果要睇,記得睇FA版本。